雨霖霖

2006年12 月31日 / 文学转载 / 没有评论 / 2,090次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摧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
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另类赏析:

  【说明】这是一首离开京都,与情人话别的词作。通过秋天傍晚的江上景色的描绘,缠绵悱恻表达了惜别的心情。上片写送别的情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深秋凄切的蝉声,雨后薄暮中的长亭,渲染出凄凉握别的气氛。“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一词,表明此词作于卞京;“帐饮”,写明是饯行的酒宴。“无绪”是即将离别时一种难言的情绪反映。“留恋”是主观的意愿,“催发”是客观形势的要求,这样就把不忍离别而不得不别的情景充分地写了出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极洗炼的文字,生动而又细致地描绘出与情人分手时那种依恋难舍的情状。“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暮露,千里烟波,给天容水色涂上了一层阴影,有力地衬托出词中主人公的暗淡心情。

  下片写别后的层层设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惆怅的心理和真挚感人的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伤离别,自古皆然,然而在冷落的清秋时话别,更使人憔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句以设问的句式,提出愁饮醉醒之后设想兰舟夜发所到达的不能确知的地点。后两句以猜度的语气,明确的语言,说明兰舟第二天清晨到达的地点是“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醒后只有柳岸、晚风、残月,身旁并无朝夕相处的情人,这种设想中的眼中之景而又包含景外之人的手法,将别后凄凉寂寞的想象和远离京都、飘泊江湖的感受生动反映了出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写明了离别时间之长久,“虚设”,暗示出别后心情之苦痛。“良辰好景”,尚且感到形同虚设;如果遇上酷暑严寒,那就更难想象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即算有很多很多的情意,将向谁倾诉呢!用蕴含深情的语调,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这种倾吐真情实感的笔墨,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作者介绍】

  柳永(约公元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进土,官至屯四员外郎,人称柳屯田。一生仕途上不得意,为人落拓不羁常出入于歌台舞榭,与娼妓、艺人相往还。他的诗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也多描绘歌妓生活和城市风光之作,创作慢词独多,适合于歌唱,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代慢词的发展起过推动的作用。他的词多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情趣,有《乐章集》传世。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