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经典词汇、语句

2008年1 月28日 / 其他转载 / 没有评论 / 1,969次

治理***,首先要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加大惩处力度。要严格立法,进一步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立法,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将*****审批、发布、监控整个链条一管到底,使******没有空子可钻。要加大惩罚力度,不仅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还要考虑对进行虚假宣传的媒体处以欺诈罪,改变目前以罚代刑的状况。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要加强对广大****机构的诚信教育,使他们从*****的噩梦中觉醒,自觉认识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不断加强行业自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新闻媒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查(医疗广告)内容,发现违法内容及时向卫生、工商和药监部门举报。广告制作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审批内容设计制作广告,自觉抵制制作虚假广告的请求。

  要引进"引咎辞职"制度。这不是对“一把手”的苛刻,而是当代政治文明的惯例。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引咎辞职通常就是位居高层的官员,当自己所负责的机构发生了问题,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责任,但还是要提出辞职以示负责的一种惯例。当然,如果有证据表明“一把手”直接卷入了****问题,那就不是引咎辞职的问题了,而是要撤职查办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了。
  经验证明,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类似追究“把手责一任”这样严厉的规定,缺少的往往是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在处的具体措施。这就使得这些规定往往成为花拳绣腿,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应该从******开始。

  提高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做到执法公正、廉明。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公正和依法行政。

  行政问责制      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非典危机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的制度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都成为目前问责处分的主要依据。这标志着官员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深入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目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首先,企业应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将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要求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限产或关闭。其次,政府将监督、引导、鼓励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发、技改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并改进管理措施。此外,政府将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投资责任制  主要针对政府投资而言。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投资中,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为政必修德,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为政者都普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必修之课、必用之功、必行之道。这是由为政者的身份与责任决定的,由道德在"为政"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我们党和政府强调为政之德的核心。

  "和谐"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和谐是一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间的联系,有物质利益的,有精神文化的,千姿百态,彼此交织,要使其和谐,道德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为政之德无疑又是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勿以善小而不为。

  诚信形象。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服务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真正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责任形象。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政府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推进政府工作,真正树立起“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高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具备“热炉法则”的原则。这样的制度就像烧红的“热炉”,具有警告性———不能摸;必惩性———摸即伤人;即时性———摸着立时被烫伤;公平性———谁摸都一样。反观我们现在一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则很难体现出法律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企业的犯规或违法行为得不到必然、及时和相当的惩罚,不仅不会使他们收敛所作所为,而且这还将成为一个样板,让更多的企业模仿,使犯规和违法行为越来越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时时刻刻心忧人民、心装人民、情系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殚精竭虑地为群众谋利益,这既是党性要求,也是责任所在,更是群众所需。“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些腐败分子违反党性,疏于自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走上了腐化堕落的不归之路,可谓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制度建设尚未充分到位,对党政官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缺乏过硬的监督制约机制,客观上使得某些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同时也享有了较多的“职务便利”,使得他们有可能、有时甚至轻而易举就能够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这样说并非要为腐败分子开脱,但一些明显属于权力滥用、权力异化的所谓“职务便利”,又的确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腐败的“条件”,这恐怕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更是我们必须痛加反思的。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再强调,党的十五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也证明,通过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从源头上防止权力的不正当运用,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措施。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制约官员的“职务便利”,克服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内部监督,因而得以大搞暗箱*作的弊病,最大限度地杜绝他们个人违规批土地、批货款、批建设工程项目等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我们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解决腐败问题的希望所在。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过程,反过来说,良好的公民意识,意味着公民对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准确定位,更意味着公民对国家对社会自觉的责任担当。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约失范,是产生社会诚信危机的历史原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发生大的变革、转型的时期,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混乱和沦理迷失,导致行为秩序混乱。当前的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伴生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能够马上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历史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所以说,诚信危机问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原因,是转型期社会道德问题的历史积淀程度必然爆发的结果之一。

  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公司把对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是无可厚非的。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公司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公司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履行的社会义务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权益;重视对公司雇员劳动权的保护;同其他竞争者公平竞争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关心和赞助慈善事业;促进市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就具体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对社会所造成影响的责任。企业在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同时,也在生产或提供一些社会所不需要的副产品,如噪音、高温、垃圾、有毒气体等。尽管这些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无意出现的,但它们的确对社会产生了影响,污染了环境,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地对此承担责任。第二类是企业对社会自身问题的责任。就当前而论,贫困和失业,社会的不公平,失控的人口增长,吸毒和犯罪等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理论上讲,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应属于政府的主要任务,但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些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器官,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创造社会价值,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设法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反过来看,社会存在问题也必然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的另一项社会责任。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份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避免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我国企业也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发展之路。这是因为,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从防范经营风险的角度看,有利于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特别是在环保方面,企业一旦造成污染,不但会面临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而且必将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声誉。从克服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角度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耗相对减少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消除上述制约,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精细化生产模式—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虽然我们好不容易跳出了唯GDP论的时代,开始追求健康、绿色,但惯性思维,使我们还是愿意把资源优先划拨给那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城市和小城市吸引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大都市人口负担过重,环境日趋恶化,小城市因为教育、卫生、文娱资源匮乏而越来越冷清的怪圈。

  随着城市化浪潮,大量农民从逐渐被城市吞噬的农村中“挣脱”出来,流入城市成为劳动力。遗憾的是,尽管强劲的都市扩展足以转瞬间吞没农田与村庄,却未能让城乡落差消融于这种变迁之中。闯进都市的“乡下人”由于户籍、城市管理、从业制度等因素,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受到歧视和权利被侵犯的问题屡见不鲜。

  为什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一部分人却不能或者很少分享到中国经济改革之成果?为什么会出现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制度与规则徘徊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时,相关利益者借助于这种徘徊把计划与市场缺陷揉合在一起,并将此推向极端。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不少制度规则不仅暗含着或依赖着传统计划的阴影,同时又不是社会利益博弈之结果,这就使得以往不少制度规则的利益倾向性十分明显,甚至于只向少数人利益的倾斜。比如,近十年,先是银行业工作人员收益好、工资高,接下来是证券、电信、房地产、电力及煤炭等垄断行业,为什么会这样?政策的偏颇使然。

  管理科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要增大木桶的容量,最有效的办法是加高桶壁上的短板。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中国的改革史,可谓一部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权的历史。计划经济的本质是中央集权,改革计划经济,当然要分权,可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我们分权实际上走的是“行政性分权”而非“经济性分权”或“市场取向的分权”,即分权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而非社会间进行的。这种行政性分权在短时期中的确有调动下级政府积极性的作用,但很快暴露出既损害计划经济所要求的政令统一,又促成“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

和谐社会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资料
1.“和谐社会”,目前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却不是能够轻易阐释清楚的。“社会”二字,本身就包含了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和谐”一词,更是抽象到难以捉摸。
2.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3.胡总书记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应加以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是构成这个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必然有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开放的过程,必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的过程,必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
5.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2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6.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7.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型下降趋势。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中部各省也开始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但是,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建设,中西部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和制度上。中西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发展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改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
8.在我国8亿农民中80%以上的人从事低收入的粗放型农业经营,而城市人从事高收入的第二、第三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80年代中期,农村收入增长快。城市改革以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村收入增加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拉大。1985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别为1:1.74,1995年拉大到1:2.47,2003年再拉大到1:3.23。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出路,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经营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然而这是个比解决区域差别还要缓慢的过程。就是发达国家,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实际也还存在,只是不大而已。
9.目前国内不少地方走的仍是灰色发展道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模式仍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10.劳动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组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劳动者本人和劳动者群体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劳动者家庭及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安全的必然要求。为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要在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相结合上下工夫。要积极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健全三方协商制度,完善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
11.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12.由于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上沿湖渔民掠夺性地滥捕乱捞,号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陷入野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境地。湖南省畜牧水产局的监测显示,目前,洞庭湖内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大型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鳙等数量锐减,已占不到总产量的10%,而且捕捞的鱼个体越来越小,根本没有一次繁殖再生的机会。
“洞庭湖水域的天然捕捞量已由高峰期的每年12万吨左右降至目前的每年两三万吨。”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何兴春说。
13.海南新闻网6月4日消息:记者4日从此间召开的“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上了解到,西部地区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尽管中国西部经济在已实施5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资源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幅员广大的西部地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多重生态压力。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学者咸春林向会议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 面积已达282.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7%。西部草原退化严重,内蒙古、甘肃、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拥有全国80%以上的天然牧场,但青海严重退化草原面积已达440万公顷,内蒙古草原遭严重破坏的达973万公顷。 由于生态植被的人为破坏,西部地区1000多万人口吃水长期困难。
西部地区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环境中,对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可以产生关键性影响,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的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自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全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是“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先后投入8500亿元进行了6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同时投入了110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这对于改进当地生态与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说,中国政府开始清醒认识到传统的“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西部的危害和对未来发展构成的隐患。之所以把这次会议选在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银川市举行,主要是想在生态环境原本脆弱、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重点试验和推行循环经济体系。
14.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20世纪的后十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但是,中国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水资源量不足7%。高的消耗速度,迅速枯竭着中国的资源。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另外,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3成,而且每年仍以平均10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中国近4亿人口的耕地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同时,经济建设也在占用着大量的耕地,去年一年建设占用耕地达到22.9万公顷;中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中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而且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15.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和谐社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民主法制”,我想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要依靠法律制度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引导全社会公民遵守这个法律,维护和谐的气氛。所以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离不开法制的支撑。
三、申论要求
1.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所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30分)
2.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不超过1500字。(7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等等。
2.答案提示
构建和谐社会要切实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影响和谐却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与体制性障碍有关,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在新形势下,经济改革要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安排,否则不仅难以取得深入进展,而且有可能增加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如何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既是今后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人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要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的创造力,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建立人民利益的有效实现机制,使人民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公平、公正和正义,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必须从体制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介入的领域,并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对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是一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要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律授权,无论是投资领域的选择,还是行政审批的设定,都要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明确政府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产权歧视。强化产权保护。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在完善分税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四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公共权力要透明,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提高市场主体依据政策信息自主决策能力。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前尤其要抓紧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防止和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和矛盾;逐步有序地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同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建设节约型社会
1.(1)人均资源相对较少是我国突出的国情;(2)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3)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4)节约型发展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可靠保证。

2.(1)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缓慢;(2)快速的城镇化进程;(3)政府机构与高能企业节约意识淡薄;(4)消费结构不合理;(5)地方保护主义因素。

3.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寻求突破。
  (1)观念创新。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国情教育,使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等国情特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防止和纠正那种在“地大物博”、“总量增长”面前忘乎所以的心态和行为。同时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领导和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引导适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既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合理的物质消费,更要注重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等精神消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法制创新。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适当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废旧家电和废旧汽车回收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等。在条件成熟时,将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逐步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3)体制创新。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环境治理、资源再生产业给予各种可能的政策支持,对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和产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涉及资源再生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4)技术创新。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首先要开发建立包含环境工程技木、生物工程技术、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其次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第三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链接技术,把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5)管理创新。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政府要通过利益的驱动和精神的号召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当中。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组建专门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循环经济中的特有作用。同时,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大量信息让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公众监督和倡导下的生态文明。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绿色GDP核算体系,为管理部门制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对某些地方决策者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起到警示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政绩监督考核体系,把是否增加资源、节约资源的指标列入考核内容。通过管理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首先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第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以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
胡总书记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树立和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健全完善推进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机制。
胡总书记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积极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胡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第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思想道德,通过社会氛围、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形式,使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抉择行为,是激发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因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善恶标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利于加强人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使人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所打倒,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社会、民族和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推动形成充分发挥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环境。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全面协调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全体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趁虚而入,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实践表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思想文化必然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出现一些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同时,也会出现某些错误、混乱的思想观念。对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绝不能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把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放在什么位置,是荣辱观上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中华传统荣辱观认为,荣辱不是以一己一时之得失为标准,而是“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天下”就是社会主义祖国、中华民族。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只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对待苦乐成败,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升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重视个人的合理利益,又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个人的利益。因而,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深刻体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对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既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包含做事的基本规范。“八荣八耻”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如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平等友爱,在人格修养上要求知向善、谦慎自律、身心和谐等。“八荣八耻”还体现了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学法、守法、知法、用法”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善待自然的道德品质等。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强调“好荣恶辱……是君子、小人所不同也”,“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古代荣辱观强调以“仁”、“义”为界限,“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荣辱观的核心。“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时代精神是体现时代文明的精神成果,如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和集体精神,当代共产党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精神。“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着眼于长远与着眼于现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从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指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的长远发展要求。“八荣八耻”又紧贴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树立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促进社会和谐要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

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全体人民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大力组织深入学习胡总书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坚持“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作为正在开展的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与广泛开展的学习党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率先示范。特别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
二要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要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要坚持树立和推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公共利益相符合。要积极投身到集体的事业当中去,热心参与社会事务,在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理想信念,发展道德人格,增进自身美德。要积极促进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使全社会形成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的良好氛围。
四要健全完善推进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机制。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最根本的是要有制度保障。要加快形成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顺利转型,促进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程度。要加强法治建设,明确社会交往规则,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打击、制裁各种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要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的导向作用。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奖赏和惩罚。(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执笔:梁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