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甜粑节的来历

2012年3 月24日 / 其他转载 / 没有评论 / 1,384次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贵州黔东南锦屏县苗族地区传统的“甜粑节”。传说是“引蛇出洞”而又“避蛇咬”的一个节气。
所谓“引蛇出洞”,是说蛇的冬眠期结束,春雷振大地,在洞里冬眠一个冬天的蛇苏醒过来了,农历三月三这天开始出洞。为此,三月三到来之前,苗族人家家户户上山采甜藤(又名狗屁藤),将甜藤冲烂滤水泡糯米,将米磨成粉后,加入粑菜(一种通过晒干加工成粹粉的灰白色的野菜),捏成拳头大小的圆团,用粽子叶包好,用蒸笼蒸熟即成为“甜粑”(甜粑非常香甜可口)。苗家人用吃甜粑的方式引蛇出洞,蛇出洞后多吃老鼠,减少鼠害,保护粮食得以丰收。
所谓“避蛇咬”,是在三月三这天,苗族人必须吃一些刺棒头树的树尖嫩芽(刺棒头和香椿树的树形一个样,所不同的是它的树干浑身长满刺)因为它的树干长满刺,用它打蛇,蛇可以立即死亡。苗族人祖祖辈辈相传,说三月三吃过刺棒头的人,在年内即使遇上毒蛇也不会有危险,毒蛇不但不敢咬而且会乖乖地走开。所以,在苗族地区,刺棒头和艾草、菖蒲都成为避邪的植物。
小时候听我妈妈讲,对三月三的甜粑节在民间还有另外的传说。
据说原来苗族没有三月三甜粑节的这个习俗。甜耙只是个别人家为调胃口做的一种食品。后来在三月三这天整个苗族人都做甜耙并成为“甜耙节”是有缘故的。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巨大的山洞,洞里有一条大蟒蛇修炼成精了,它在三月三这天从洞里的深处飞出,来到苗家山寨一户人家的窗前,见屋里有一个小孩在玩耍,家里没有大人,蛇精在窗外使了个妖法,把孩子从屋里叼了出来,它叼着小孩的肩膀把小孩高高地举起,穿过山寨边的田间地头。孩子的哭喊声惊动了在菜地里干活的父亲和村子里的乡亲,大家见到蛇精如此之大,它走过的地方,巨大的身躯将菜园子的许多篱笆墙都压倒了,这突如其来的恐怖笼罩着整个山寨。“救救我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向大家发出的强烈的呼喊。在山寨族长的组织下,山寨挑选了33个经常狩猎的壮汉,他们带上土枪和长矛,随着蛇精行走留下的痕迹来到山洞前,山洞阴深漆黑可怕,只听到从山洞里阵阵传出孩子凄惨的哭喊声,大家感到毛骨悚然,不知所措。正在此时,孩子的母亲到大山里走亲戚回来路过这里,她背着她姐姐送的一背篓甜粑,当他知道是自己的孩子被蛇精叼走之后,奋不顾身地要冲进山洞去救孩子。突然,那蛇精从山洞里呼啸而出,直奔她的背篓而来,人们惊呆了,吓得拔腿就跑。孩子的母亲一点也不害怕,只见那蛇精伸出长长的舌条直舔甜粑,孩子母亲对蛇精说:“你把我的孩子还给我!我送你甜粑吃,如果你喜欢,以后每年的三月三我都给你送!”蛇精又闻了闻背篓里的甜粑,点点头,它呼啸而去,到山洞里将小孩叼出来,把孩子放到孩子母亲的怀里,叼起背篓飞进洞里去了。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三,有小孩的家长都不让小孩出门,家家都提心吊胆的怕自己的小孩被蛇精叼走。小孩的妈妈按时兑现她对蛇精的承诺,在三月三这天,将准备好的甜耙送到蛇精住的洞口,蛇精闻到了甜耙的香味,即出来吃甜耙。打那以后,每年三月三都这样做,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蛇精叼小孩的事件发生。
苗族人为了纪念这位母亲的勇敢,后来每年的三月三,整个苗族人都做甜粑吃,从那以后,三月三就成为苗族人的“甜粑节”了。

本文转载: 《黔东南苗族甜粑节的来历——三月三蛇口救子的传说》龍立彪


提交评论